杨浩(销售总监)
展会咨询QQ: 515616785
手机: 18964878976
3月3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史伟云在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再次坐上前往北京的列车,开始了他第六年的全国人大代表履职之路。他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换届中又再次连任,今年是他成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第一个年头。虽然是一名“老代表”,但在史伟云看来,今年要“整装新出发”,以对人民负责的初心、向国家献策的担当,发出一名临床一线医生为民鼓与呼的声音。
第六年履职为我国医疗器械发展建言发声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深入基层,考察民情,发现问题,对于史伟云教授来说,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外,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对我来说,人大代表的身份是一份责任和动力。”在接受采访时,史伟云教授如是说。
从2018年起,他已连续参加了五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推动他年复一年提交议案、建议的理由,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得更好。至今,他已牵头提交议案、建议10余件,重点关注罕见病和疑难病的诊疗器械的发展、眼科疾病规范化治疗以及医务人员权益保护等,还就我国器官捐献立法及具体改革措施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等问题提出了建议。提出的规范佩戴隐形眼镜、国产人工角膜,规范激光近视手术等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数次登上微博热搜,话题浏览量达10亿人次。履职五年,7次收到来自最高法、最高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感谢信,被聘任为最高人民法院、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他还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特别联系人,陪同出席、深度参与粮食安全调研、长江保护法执法检查等重要活动。
作为一名医疗卫生领域的人大代表,今年史伟云教授将带着两份关于医疗领域的议案走进全国两会。这两份议案都与医疗器械有关。对于提出这样议案的初衷,史伟云教授坦言,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产医疗器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产业结构升级不理想,高端医疗器械仍被进口设备所垄断,而国产多为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中低端医疗器械,也缺乏大型高端的企业,所以仍无法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随着国家对医疗器械创新研发的加大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医疗器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助力医疗器械的大发展,他建议,发挥“政、医、企、金”协同作用;尽快建立全链条研发体系,优化审评体系,促进产品的转化;设立国家专项经费,实现原始性技术创新突破;加强多元资金保障和体系化产业激励政策;构建研发、技术、产业化、应用的产业链生态等。此外,他还在完善医疗器械审评方面发声,建议充分借鉴国内外药品审评的思路、做法,实现“多通道、全覆盖”;逐步建立完善包含多种模式的审评审批制度体系。
40余年坚守医者初心为角膜病作出巨大贡献
“无论有多少头衔、荣誉,我首先是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职,也是40多年来我对自己的第一要求。”史伟云教授说。从医以来,他一直倾心眼科医疗技术的进步、眼病患者的痊愈,不敢懈怠。如今,他是全世界极少角膜移植手术超万例的专家之一,是我国角膜病的领军者,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2022年度山东省各行业唯一获得者)、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者,为首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发明)一等奖4项,两届院士二轮候选人,泰山学者攀登专家,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为每一位患者解除病痛的背后,都积淀着史伟云教授的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以及治学严谨的医疗态度和救死扶伤的医者情怀。他用一把小小的柳叶刀谱写着人类的光明事业,为国家防盲治盲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成功研发了生物工程角膜产品,解决角膜基质材料,实现了角膜供体的商品化供应,完全解决了板层角膜移植的供体问题;研发了我国首个人工角膜产品,解决人工角膜材料和制造技术等诸多卡脖子问题;研发全球首个生物工程结膜,解决结膜供体问题;并首创了30项角膜移植新术式。
践行公益事业让医疗更加“接地气”
工作中,史伟云教授始终秉承“关爱民众、回报社会”的理念,将公益事业作为山一大附属眼科医院发展的一条主线。在他的倡导下,医院定期组织“爱眼公益大讲堂”,邀请眼科专家为市民讲解眼科常识和眼病预防知识,深入社区、校园、乡镇和农村开展义诊活动和眼科科普知识宣传活动。
史伟云教授还特别注重对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贫穷地区的帮扶,他带领的眼科专家志愿分队的身影遍布新疆、内蒙古、广西等地,为少数民族地区与边远贫穷地区眼科诊疗水平的提高及眼科人才队伍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倡导医院建立专门的公益基金救助困难患者,组织医疗团队常年前往贫困地区义务为当地群众进行眼科诊疗服务,并启动了“白内障复明工程”项目,为贫困患者免费实施白内障手术。(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