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支持
联系我们

杨浩(销售总监)
展会咨询QQ: 515616785
手机: 18964878976

首页 新闻中心

资本理性还是市场冷门千亿规模的康复行业开始跑马圈地了

“这两年投完项目以后,我觉得明显地感觉到,其实康复这个市场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在采访中,博行资本创始合伙人张岚这样告诉动脉网(微信号:vcbeat)记者。

 

2017年运动康复市场初现端倪,博行资本便参与了弘道运动医学诊所的早期融资,同年又投资了专注骨科耗材和运动医学服务的德美医疗,此外还参与了自闭症康复企业恩启医疗的投资。


在张岚看来,康复市场的机会,在于其足够刚性的需求。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康复医疗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中国2017年康复市场规模是380亿人民币。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康复医疗市场规模将会突破700亿元,伴随着不低于20%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20年将会形成又一个千亿市场。

 

资本是市场的“风向标”,许多次产业的热潮都来自资本的“热钱”涌动,当我们关注到康复领域时,发现这个领域并没有像互联网医疗、人工智能等风口一般迎来资本的蜂拥,根据动脉网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2016年至今的60起康复领域融资事件中,各类资本在这一领域投入了超过36亿元人民币的资金。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对康复领域有所涉猎的投资机构的访谈,我们大致可以从中看出一些现实和趋势,供大家探讨。

 

公立医院康复科发展不足,民营康复服务迎来机会


在中国的康复市场,公立医院康复科长期处于“不受待见”的境遇中,虽有政策规定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必须建设康复医学科,但是由于盈利性不高等因素,我国综合医院的康复科室仍然不受重视。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医疗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药品,而康复治疗多采用物理手段,并不能为医疗机构带来这部分收入。

 

此前,有研究认为,综合医院的一个康复病床一天可以为医院带来300-500元收入,而如果将病床给外科,则一天收入在3000-5000元,与医院其他科室相比,康复科带来的利润相对较低。这导致了大部分综合医院建立康复科只是应付了事,不但病床数极少,甚至设备也不齐全。公立医院的康复科正处于尴尬的局面。

 

实际上,就康复医疗而言,“门槛”较低,具体表现在对医生依赖度较低,对大型器械依赖度较低,单体医院投入小,医疗风险小,适宜民营资本进入;不少公立二级医院谋求转型,在新医改药品零加成改革推开后,从前医院收入药占比达到70%-80%的二级医院正处于“夹缝中生存”的状态,需要寻找新的收入来源。而康复医疗虽然日均治疗费用低于综合性医院,但由于其较长的康复周期,投入资金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其净利润率能达到15%-20%左右。

 

这也就是为什么上市企业热衷于收购康复医院的原因,根据财新健康此前的统计,目前市场上共有14家上市公司扎堆进军康复,以收购或自建康复医院为主,其中包括澳洋科技、万方发展等5家是跨界而来。相比起单纯卖产品,运营康复医院拥有更高的利润率。

 

然而,对于市场上的更多的风险投资机构来说,康复医院或许不是一个好的标的。某基金投资分析师告诉记者,就康复医院的形态而言,总体不适宜基金投资,从市场的反映来看,大的实业企业并购的情况较多,“套保、物业性质、医保关系、管理人员流失都是隐患,对管理的要求比较高。”因此,风险投资机构会偏向轻资产运营或者创新型的民营康复服务机构。

 

投资康复是不是“跑马圈地”?


张岚告诉记者:“过去的十年时间,医疗的创新我们自己内部叫‘从无到有’,然后未来的十年可能是一个‘从有到好’的状态。原来只是说看病,现在其实是从预防到治疗到康复都很重要。国家政策现在也都是这么倡导的,康复的需求确实比较强,所以这是一个大逻辑。”

 

谈起对康复这个市场的看法,我们得到的最多的观点是——这个市场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但是足够的刚需。

 

在康复市场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的美国,人均康复费用达到80美元,中国市场的人均康复费用才仅仅达到人均15元人民币。正是这一巨大的差距,让嗅觉灵敏的资本方发现了其中的市场潜力。

 

美国康复医疗机构数量众多,接近三万家,近几年趋于稳定。数量最多的是专业护理机构有15000家,占50%以上,另一个占比较高的细分是家庭护理机构,占40%左右。

 

在美国的康复体系中,根据疾病的急性期、康复期、长期随访期设立各类康复机构,各类机构有明确的分工和康复界定,整个分布呈现“正金字塔”型,急性期康复机构少,康复期护理机构多,大量病人被有效导流到专业康复机构。通过不同比例的报销政策,形成了机构间的明确分工,有效的缓解了急诊医院的病患压力。相对于美国完善的体系,中国的康复诊疗体系、支付体系不完善,被认为是制约康复行业发展的一大因素。


旦恩资本管理合伙人新纪夫认为,现在的医改大方向是鼓励康复行业发展的,康复领域已经到了一个应该投入的时期。


与美国的对比,虽然显示出了不足,但更多地也显示出了机会。虽然受政策影响很大,某基金投资总监给记者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等国家(政策)起来的话,投资的机会其实也就没有了。中国总是市场先与政策的。”


前述某基金投资分析师认为,就目前的大环境来看,康复的支付是个大问题,保险的问题不解决,市场很难放开。”就公共支出而言,康复可能还是会交给社会资本。现在这个阶段国家没那么多资源分配到康复,投到预防筛查慢病管理,比康复更能节省医疗支出。”


从我们统计的60起康复领域融资事件来看,相比起一年就能疯狂吸金数百亿的互联网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而言,康复行业的投资来得更加理性,但同时也看得更长远。


111.png

*为便于统计金额,融资中披露资金为数千万、数百万元的事件,统一按照1000万、100万元计算

*典型上市公司并购康复医院事件未计算在内

近3年康复领域融资事件,数据截至2019年3月18日(来源:动脉网数据库)


从融资事件的年份分布来看,近三年的康复行业实际上是处于平稳的发展状态,并没有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但是随着老龄化人口的进一步增多,国家对医养的投入加大后,无论是从市场规模,还是从实际需求来看,作为“诊疗后市场”的康复还是受到了比较多资本的关注。

融资时间.png 

康复领域融资事件发生时间统计(制图:动脉网)


从统计数据融资事件的轮次来看,A轮及以前的事件数占了大约60%的比例,企业发展尚未成熟,商业模式仍在摸索之中。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康复市场的基础薄弱,使得资本多处于观望状态,二是由于康复专科医院除了个人筹建外,由公立医院转型者多,资本无法注入。民营康复服务市场的投资多集中于专科连锁机构、轻资产居家康复等商业形态之中。

 

融资轮次.png 

 康复领域融资事件轮次分布(制图:动脉网)


但是,市场上也不乏德美医疗、东方启音、邦尔骨科、术康、青松康复这类融资轮次处于B轮及B轮以后的企业,商业模式较为稳定,并且有一定的盈利性收入,同时也能屡次获得资本青睐。

 

北极光创投投资副总裁马可认为,康复的兴起不会在某一个时间点突然爆发,而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民众消费意识和康复意识的提升逐渐向好的趋势。

 

康复市场投资仍需从真实需求出发


许多从事康复的创业者都提到:“康复不是治病,而是缓解。”传统的病人在手术后,多遵从医嘱回家休养,尤其是老年病患,但实际上,回家疗养大部分属于“低品质生活”,因此,在康复领域的创业者有一个概念,那就是康复注重的不是治疗,而是功能,“恢复患者的功能”是康复的首要目的。

 

从数据看来康复效果的作用是明显的,但市场的反应仍然较为冷淡,究其根本是要提高民众的康复意识。新纪夫认为,临床医学上的认知提升可以间接促进民众的康复意识。

 

“康复市场的患者通常都由负责急性期治疗的医院而来,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医生的康复意识,如果医生的医嘱没有告诉患者要去进行康复,那么患者很大程度上也不会去寻找康复服务。”

 

“从需求出发,从客户出发,那就要匹配相应的商业形态。”针对自闭症的康复需求和心肺康复的需求,旦恩资本在康复领域分别投资了五彩鹿和聚陆医疗,都是偏早期的项目。他认为,康复在医疗行业的链条里面,康复的位置是在不断的上升的,由于临床医学对康复的认知不断加强,患者的需求与政策的鼓励相辅相成,康复已经逐渐演变成一个刚需的市场。

 

马可表示,像北极光创投这类风投机构,会更偏向于投在可接受的风险内,爆发空间比较大的项目。“在康复领域内,我们喜欢看一些‘新的康复领域’,也就是说项目属于康复的范畴,但是是新生的商业形态,同时又是可能被忽略的市场,针对未被满足的细分市场的需求。”

 

在发现中国与美国的自闭症康复体系的差距后,他看到了这一细分市场的机会。作为东方启音的B轮投资方,马可认为,东方启音积累了严谨、专业的言语康复课程,同时引进了美国STAR先进的自闭症康复体系,加上非常好的运营团队,因此,其商业模式是可复制的,同时服务也是被市场所需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