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浩(销售总监)
展会咨询QQ: 515616785
手机: 18964878976
2021第三十二届北京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内容全面涵盖了包括医用电子、医学影像设备、光学、急救、康复护理、医疗用品及卫生材料、检验设备及诊断试剂以及医疗信息技术等产品,直接并全面服务于医疗器械行业从源头到终端整条医疗产业链,每一届来自20多个国家的500余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超过30000人次的政府机构采购、医院买家和经销商、代理商汇聚CMEH交易、交流。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吴皓教授领衔团队研发的“国产人工听觉脑干植入系统”实现成果转化签约。据悉,国产中枢人工听觉重建装置已研制成功,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标志着无法通过人工耳蜗重建听力的耳聋患者有望迎来“新声”。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吴皓教授领衔团队研发的“国产人工听觉脑干植入系统”实现成果转化签约。据悉,国产中枢人工听觉重建装置已研制成功,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标志着无法通过人工耳蜗重建听力的耳聋患者有望迎来“新声”。
据专家介绍,先天性耳聋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发病率为1‰至3‰,其中有三分之一是重度的听力下降,需要进行人工听觉重建。我国自2001年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以来,大量的重度先天性耳聋患者通过植入人工耳蜗获得听觉和言语康复,进入正常学校读书,聋哑学校大幅度减少。但是,仍有8%的患儿由于有严重耳蜗或听神经发育异常,无法植入人工耳蜗,生活在无声世界。听觉脑干植入技术(ABI)的开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世界性难题。
吴皓教授领衔团队于2019年2月率先为一例先天性耳聋患儿实施人工听觉脑干植入,成功解决了术中耳蜗核精准定位和有效脑机接口问题,迄今已完成34例手术,术后患儿均产生了有效的听觉和言语识别能力,6至8个月后开始出现语言交流能力。
吴皓教授介绍:“听觉脑干植入是解决先天性耳聋的最后一公里,属于侵入性脑机接口技术,但传统的侵入性脑机接口技术主要集中在运动神经系统,而该项研究针对的是特殊的听觉感受中枢,具有复杂的频率和强度编码,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听觉和言语,未来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和柔性电极的发展,听觉中枢植入将取得更多的突破性进展,临床效果也会越来越好。”
据介绍,此次吴皓教授领衔团队创新项目成果的转化是典型的医研产协作成果。先由临床医生针对医疗需求、结合同类产品的应用反馈,进行产品顶层设计;随后由医工研发团队共同攻克技术瓶颈,如通过神经解剖和生理学研究确定了符合脑干耳蜗核结构特征的16导电极阵列结构,通过模拟手术创新地设计了便于操作的电极阵列3D定位嵴,通过术中听觉诱发电位记录实现耳蜗核精准定位,根据耳蜗核神经结构特性优化电信号刺激策略,整体提升脑机接口性能。
前期在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实验研究证实,该听觉脑干植入系统具有良好的听觉电生理性能和组织兼容性,能够满足临床需求。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郭莲介绍,医院通过《医院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明确成果转化路径和奖励机制,并在转化过程中确立“项目跟踪、分工合作和分类标准”的服务保障机制,加强医研产多方协作,共同推进技术转移的进程。自2018年至今,已成功转化46个创新成果。
(摘自医疗器械创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