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医械黑科技驱动医疗未来,业界期待加强健康产业中外合作

7月11日,“2023世界生命科学大会暨北京国际生命健康产业跨境博览会”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拉开帷幕。本次博览会以“生命健康共同体,我们一起向未来”为主题,围绕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着力打造生命健康产业国际交流平台。

  对此,世界生命科学大会联合组织主席鞠利雅和清华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梁万年表示,“此次博览会是推动促进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实际行动和生动实践,也是传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记者在现场看到,如深圳迈瑞、华大基因、华大智造、鹰瞳科技、数坤科技、天智航、术锐机器人、复星医药、康泰生物、康希诺等行业代表前来参加。参展企业们称愿携手推动生命科学产学研医用各环节向纵深发展。其中,AI医疗赛道企业代表鹰瞳科技合伙人伍王应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本次大会主题—‘构建生命健康共同体’与鹰瞳科技的使命契合。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大会链接上下游企业,促进交流合作,推动产品进一步下沉基层和‘出海’,造福更多的海内外用户。”

  与会外国代表纷纷认为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健康产业前景充满信心。法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总监迈纳德(Mynard)评价,“中法生命科学与健康合作渠道越来越宽阔,未来预计将产生更多学术领域技术新成果,推进人类生命科学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巴西联邦药学委员会主席沃尔特(Walter)、埃及统一采购、医疗供应和医疗技术管理局主席齐达纳(Zidana)、南非科创部副总司长杜特伊特等海外嘉宾坦言,“希望未来将加强与中国大健康产业业者合作,共同推动人类健康事业发展。”

  国内外交流合作加深

  作为全球领先的视网膜人工智能检测技术先行企业,鹰瞳科技携其最新的人工智能慢病早筛产品亮相展会。据悉,鹰瞳科技展出的便携式人工智能眼底相机曾获日内瓦国际发明“特别嘉许金奖”。

  记者现场看到,该产品备受与会观众喜爱,吸引大家驻足体验。产品已经应用于国内外的医疗、大健康、眼健康管理等场景,并无缝衔接鹰瞳Airdoc视网膜影像人工智能检测系统,检后即时生成专业且直观的电子报告,助力实现致盲眼病和慢性病的早发现、早诊断。

  在讲解产品的同时,伍王应告诉记者,“我们希望把自己的医疗人工智能产品打造成人人可以用得上、用得起的基础健康设施。大会上我们展出的产品企业代表在体验和问询后也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积极寻求下一步合作机会。”

  随后记者来到数坤科技展位,在展位中央放置的是“数字人体平台2.0”。据悉,该平台覆盖了40余种AI产品,涵盖CT、MR、DR、超声、DSA等多个模态,实现了疾病全流程的高精度导航协同和精准诊疗。依靠其开放性,数字人体平台2.0将全面赋能医、教、研、产,作为新型基础性设施助力医疗健康行业高质量发展。

  数坤科技联席CFO王蕊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本次大会是疫情放开后的大规模跨境交流,我们希望通过参会积极联动多方资源,搭建产品展示、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增进与国际同行间交流合作的机会,更进一步利于企业产品出海。”

  而在华大智造展位,记者看到 “存读算用”基因测序全流程工具亮相。在“生命健康共同体,我们一起向未来”的展会主题下,华大智造超高通量基因测序仪DNBSEQ-T20×2和远程超声机器人MGIUS-R3受到了高度关注。

  据悉,DNBSEQ-T20×2是华大智造于2023年2月推出的超高通量基因测序仪,它可在每年完成5万例人全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将单个人全基因测序成本降低至100美元以内,创造了全球基因测序仪通量和单人测序成本的新纪录。

  而远程超声机器人MGIUS-R3是由专业医生远程操控超声探头即可完成对患者诊断的超声设备,它集成了机器人、实时远程操控及力反馈等技术,在偏远地区援助、5G医联体建设等场景应用中开展创新模式,让更多的人平等地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术锐机器人的展台,记者看到展示了刚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据悉,这是国内首个内窥镜单孔手术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自此,该机器人成为全球除达芬奇SP机器人以外唯一获批推向商业化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同时也是全球首个开启商业化进程、获准上市的蛇形臂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

  现场展示的术锐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就凭借其灵活的蛇形臂收获了众多人驻足。在现场大放异彩的蛇形臂正是此次获批的术锐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的核心部件之一。术锐机器人副总经理胡慧慧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道:“这款手术机器人是上海交大的徐凯教授历经近二十年的打磨而成,具有完全独立的知识产权。希望通过展会的平台,将术锐机器人更多的技术推向海外。”

  AI热潮下发展新方向

  与此同时,本次大会积极为医疗行业赋新能,与会嘉宾与企业家们纷纷发表真知灼见。其中话题涉及肿瘤预防、生物医药、药械创新、医疗AI、医院智能化与管理创新等多个领域,与会嘉宾与企业家们共同探讨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发展新思路、新方向与新模式。

  近年来,经过多次AI寒潮沉淀的技术,终在算法、算力、数据三者共振的情况下诞生出大模型。尽管大模型让众多细分行业为之震荡,但是医疗行业的严肃性、实时性、数据敏感性、优质数据稀缺性、可解释性、复杂性等特质,让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医疗场景的应用仍要跨越一堵高墙。

  事实上,生成式大模型需由PGC和UGC进行内容支撑,缺乏过往内容的将会直接性影响大模型,缺乏高质量的中文数据资料,将会影响到中文大模型在知识领域的能力。此外,国内拥有大量高价值数据的互联网企业更倾向于将数据封闭在APP和平台中,不同APP间数据不能连通,无法进行搜索,形成“数据孤岛”现象。

  为了打破僵局,一方面,国家层面正在着实建立高质量医疗数据库,为AI大模型医疗健康场景落地应用减轻阻力;另一方面,企业正在凭借自己各自积累的积累,打开大模型的应用大门。

  对此,深睿医疗联合创始人、CTO李一鸣指出,“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多模型大模型可以深度地处理多模态的临床数据,在临床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也具备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图像大模型,深睿自主研发了通用医学影像理解模型的DeepWise—CIRP Model,可以自动从原始影像和报告信息中学习理解医学影像,不需要过多的人为标注。”

  而医渡云首席数据科学家彭滔表示,“从LLM短期爆发与长期演进、垂直医疗大模型的构建与评测、医疗大模型弥补‘最后一公里’。自然语言有非常强大的表达能力,通过场地专家与AI的交流,解决不同场地繁杂的差异,但是它也存在天然的歧义和不精确性。展望未来,每个行业都会发展出与AI协作的语言。”

  此外,今年5月25日,医联正式发布了自主研发的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医疗大语言模型——MedGPT,其会循序渐进通过多轮问诊引导患者收集足够的诊断决策因之后再进到诊断环节,从而保证有效诊断。

  医联技术负责人王磊感叹道,“经验医疗范式之下,医疗服务水平无论线上/线下,都依赖于好医生的供给,医疗不可能三角矛盾突出。大语言模型的技术跃迁,补全了医疗人工智能的全脑模型结构,优质医疗资源和服务能力将有可能被无限复制。”

  记者了解到,展会为期三天,5万平米大规模展示空间,600多家优质参展商,同期规划设置30个主题论坛,100多个活动议题、技术交流会、产品对接洽谈活动,国际合作项目推介会、中关村生命健康产业园招商活动等配套活动,打造一站式采购对接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