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视光学科周行涛教授领衔的临床科研团队,带领赵婧博士等,利用以往飞秒激光近视和远视手术中原本废弃的角膜组织透镜,首创“表面镜联合角膜交联”新疗法,在青少年沉默的“视力杀手”原发性圆锥角膜病治疗上取得新突破,成功阻止了该病情的恶化;这是国际上首次采用表面镜技术将角膜组织透镜用于该病的治疗。该成果已刊登在最新一期国际眼科界权威期刊《白内障屈光手术杂志》上。
圆锥角膜是以角膜扩张、变薄向前突出呈圆锥形为特征的一种角膜病变,表现为角膜基质变薄,常造成严重不规则的近视散光和视力严重下降,通常为双眼先后发病。发病机制不明确,目前认为与遗传性发育异常、变态反应性疾病、长期揉眼等因素相关。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为0.05%~0.23%,我国约为0.04%(1/2500),不同人种之间呈现出差异化结果。该病多发生于10至25岁,发病年龄越小,病程进展越快。早期表现为视力下降,近视或散光加重,到中度或重度时就无法用框架眼镜提高视力,重度时可发生角膜结构破裂,甚至穿孔,造成不可逆的视力受损。因该病在早期常被当做单纯的近视或散光增加而延误诊治,故被称为沉默的 “视力杀手”。
之前,国际上采用传统的角膜交联手术治疗进展性圆锥角膜,但角膜厚度要求在400微米以上, 严重者需施行板层角膜移植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且需要捐赠的角膜“供体”。我国捐献的角膜材料非常紧缺。有些儿童和青少年在发现时视力已很差,且角膜薄到无法用交联手术治疗。周行涛临床科研团队发明的“表面镜联合角膜交联”新方法不需要切开角膜,只需选取大小合适、厚度适中的在全飞秒近视激光手术中原本废弃的角膜组织透镜,将其覆盖于去除角膜上皮的角膜基质床表面,无需缝合。待角膜上皮重塑完成、透镜存活和角膜厚度增加后,再实施交联术加固角膜。该技术可成功阻止患者病情恶化,改善角膜表面规则性,提高患者视力,减少手术创伤,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三年临床观察证实,该手术安全可靠,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周行涛认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完成100万台以上的全飞秒近视手术,并不断产生新的角膜组织透镜,来源丰富。从自体透镜移植、透镜原位移植到异体透镜移植治疗角膜病,这条原创性变废为宝的透镜之路,将为世界上受到角膜疾病困扰的人群带来光明。
赵婧说,圆锥角膜病筛查很重要,而简捷的角膜地形图检查即可早期发现角膜异常,特别是对近视和散光增加较快的青少年应定期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