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涉及产品合规性、上市许可及使用推广、效益预期评估、收益合理分配等多重因素,某些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产品会因某些因素欠缺而导致转化失败。提升医疗器械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率,完善法规、推动“三医”联动、加大推广应用等措施不可忽视。
完善相关政策,释放政策红利,对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具有重大意义。
国家鼓励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大政方针已定,在《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规划中,高性能医疗器械是十大重点领域之一。政策红利的释放、利用,需要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不断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建立一整套与鼓励创新、促进成果转化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在2015年8月进行了修订,于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此后,国家和地方陆续出台了许多配套文件,制定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一系列的制度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加速转化,提升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在药械领域,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已经通过修法得到全面施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其相关配套规章的修订也在加紧进行。注册人制度是促进医疗器械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力推进器。尽管目前高校、科研机构也已经建立了相关的成果转化奖励制度,包括转化成功以后取得相关企业的股权激励等,但其力度与注册人制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的试点实施,对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升大有助益。我们期待《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尽快修订出台,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再添助力。
医疗、医保、医药的“三医”联动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关键举措。
医疗器械是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同样必须依靠“三医”联动的推进。
离开了医疗机构的配合与支持,医疗器械产品的创新与升级换代就会处处掣肘。无论是高校、科研机构,还是企业,产品研发要以市场为导向,要将“实验室”设到医院去、设到病床边。临床需要什么样的医疗器械,病人有怎样的需求,医务人员最了解。局限于实验室的成果还不是真正的成果,没有经过临床检验的成果也不是真正的成果。医疗器械产品研究项目从立项开始,就要建立与临床的互动机制,在项目进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征询医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只有如此,成果的转化才能成为可能。
医疗器械产品与医保联动,进入医保支付范畴,是产品打开市场的“金钥匙”。因此,在科技项目进行过程中,就要与医疗保险机构建立必要的沟通机制,力争产品上市后能够获得医保部门的支持,相关服务项目能够纳入医保支付。
医疗器械科技成果是否能够有效转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推广的力度。
未来医疗器械产品推广是实现成果有效转化的必由之路。许多科研工作者对研发“在行”,对市场“外行”,对自身取得的成果真正价值缺乏认识。做足市场调研和推广工作,对于研发人员来说,可以增强其对于成果价值的认识,有利于选择正确、合适的成果转化路径。
医疗器械是科技、资金密集型的多学科交叉行业,产品研发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智力”。目前,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势头正劲,而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成果的转化和运用,使产品最终落地,实现产品研发中的人力、财力和“智力”价值。因此,应当将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综合运用政策保障、激励措施,多方面发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