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医疗器械在整个医疗器械领域中需求量靠前。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的数据统计,2019年全球眼科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在全球整体医疗器械中排名第5,比重约为7%;在专用耗材领域排名第3,仅次于心血管和骨科。根据《2019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眼科高值医用耗材包括人工晶状体、人工视网膜、人工玻璃体、人工泪管、人工角膜、角膜塑形镜(非手术治疗)等;按产品使用类别可以分为眼内用耗材、眼表用耗材和其他耗材。本文主要对人工晶状体的分类及市场进行分析。
人工晶状体的分类
人工晶状体是一种植入眼内的人工透镜,起到取代天然晶体的作用。根据材质,人工晶状体可分为硬性人工晶状体和软性人工晶状体。其中,硬性人工晶状体临床应用时间长,但植入时的手术切口较大,术后散光大,后发障几率高,因此整体偏低端,价格普遍在千元以下。而软性人工晶状体可折叠,植入时的切口小,术后视力恢复快,视觉质量高,因此产品偏中高端,价格相对较高,高端产品更是均价过万。软性人工晶状体的技术更胜一筹,产品附加值更高,毛利率可观,是行业发展和企业盈利的主要方向。
软性人工晶状体具有众多细分领域,包括可调节人工晶状体、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双焦点人工晶状体、三焦点人工晶状体、人工晶状体叠加景深延长技术、人工晶状体叠加抗散光技术等。其中,三焦点人工晶状体价格较高,附加抗散光功能的三焦点人工晶状体价格更高。
根据价格,人工晶状体可分为高、中、低端及基础款产品。高端人工晶状体具有较高技术含量,核心技术开发难度较高,价格相对较高,如散光纠正型、预装、多焦点、蓝光过滤等各类高端屈光性人工晶状体。中端人工晶状体采用了软式可折叠材料,与低端或基础款相比,或是增加了不同的设计,价格相对中等,如非球面人工晶状体。低端或基础款人工晶状体,指各类由硬性材料制成的或者是球面设计的复明型人工晶状体,涉及的技术在领域内已公知且已广泛普及,产品价格较为便宜。
全球人工晶状体市场
人工晶状体用于治疗白内障,是全世界用量最大的人工器官和植入类医疗器械产品。根据MarketSco《2019IOL(IntraocularLens)MarketReport:AGlobalAnalysisfor2018to2024》报告,2019年全球人工晶状体市场规模超过38亿美元。
全球人工晶状体行业集中度较高。现阶段,全球人工晶状体产品的主要生产商集中在美国、欧洲、日本以及印度。而人工晶状体主要的先进技术由国际四大眼科医疗器械公司掌握。全球人工晶状体市场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为主。占比高达67.4%,份额稳居细分领域第一位。其次,老视纠正型人工晶状体(主要是多焦点)、Toric人工晶状体、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术后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的占比分别为18.0%、9.5%、4.2%和0.9%。虽然目前人工晶状体以单焦点产品为主,但随着产品技术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未来多焦点、散光矫正等其他类型人工晶状体增速将更快。
我国人工晶状体市场
根据防盲治盲网的数据及第三届中国眼健康大会信息,2012年全国白内障年手术量达145万例,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率(CSR)为1072,至2018年全国白内障年手术量已达370万例,复合增速高达16.90%,CSR达到2662。尽管我国CSR迅速发展,仍与全球许多国家有较大差距,从国内各省来看,2017年仅上海、天津和江苏CSR超过2000,分别为4251、2337和2051。各省之间差异明显,白内障手术覆盖率最低的省份为湖北省,CSR仅为763,可见大量省份的白内障手术市场仍有待开发。(见表1表2)
表1 2012-2018我国白内障手术量及CSR
表2 我国白内障手术量相对落后
据Frost&Sullivan预测,我国白内障手术量将以9.3%的复合增速从2019年的430万例增长至2030年的1140万例。公立医院白内障手术人均医药费从2005年的4165元增长至2018年的6903元,年复合增速为4.0%,考虑到白内障手术已进入国家“复明工程”,具有一定公益性,叠加国家的医保控费政策以及对医用耗材实行带量采购,未来的白内障手术单价增速将会放缓,因此设假白内障手术单价将以2%的复合增速从2018年的6903元增长至2030年的8755元。由此测算可得,2030年我国白内障市场规模将达到998.07亿元。
国内市场中,高端人工晶状体由外资企业主导;中端人工晶状体梯队由内外资企业共同组成;低端人工晶状体主要是国产品牌。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9年我国人工晶状体高端、中端、低端、基础产品的占比分别为10%、50%、30%、10%。可见,中端人工晶状体占据半壁江山,低端人工晶状体用量也不小,因此也是带量采购的目标。目前我国人工晶状体仍以进口品牌为主导,占比高达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