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医联体(医疗集团)2021年度工作总结暨理事会第六次会议举行。 (斯乐摄)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韦球对医院医疗联合体2021年工作进行总结,并对2022年工作作出部署。
2016年12月,由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牵头组建的医疗联合体成立。五年来,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打出系列“组合拳”,不断强化政策保障,健全工作机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优化医疗资源结构,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经过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12月,与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签署医联体合作框架协议的医疗机构共有46家,双向转诊合作64家,委托检验检查合作27家,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合作26家,远程影像诊断中心合作23家,专科联盟25个,医联体消毒供应中心合作16家,医养护合作2家……这份亮眼的“健康成绩单”,让百姓医疗健康获得感更足。
联体——医疗资源“双下沉” 技术服务“双提升”
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提升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是政府推动医联体建设的初衷。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在促进医联体发展过程中,积极发挥牵头单位作用,将对口支援工作列入医院年度工作计划,通过专家坐诊、专家查房、技术帮扶、管理帮扶、学术交流等,让优质资源、优秀专家“双下沉”,促进基层医院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双提升”。
“有市三甲医院的专家坐诊,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服务。”家住三塘镇的莫女士说,专家的到来不仅方便人们就医,还给基层看病百姓吃了“定心丸”。
2021年10月21日,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与三塘镇卫生院内科专科医联体签约揭牌。依托医联体模式,三塘镇卫生院患者不仅享受到三甲医院在家门口坐诊的福利,还实现快速转诊及专家远程会诊,对于危重症患者,市一医院配备的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将提供专业的重症监护。
群众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获得感的提升,得益于紧密型医联体的推进。市一医院致力于扶持一级、二级基层医疗机构,根据医联体成员单位的具体需求,先后派出医院急诊科、介入室、血液净化室、放射科、乳腺甲状腺外科、远程心电诊断中心、远程影像诊断中心、呼吸及危重症医学科、感控科、信息科等10余位专家到成员单位及医联体各类业务合作单位开展义诊、坐诊、指导查房、讲课、评审指导、系统培训等工作近十次。市一医院从医联体起步阶段的点对点专家对医生的帮扶,到科室对科室的帮扶,发展至对受援医院进行全方位帮扶,给受援医院带去了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模式,促进了基层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联治——破解医疗资源“梗阻” 上下联动助推“双向转诊”
“分级治疗、双向转诊”是国家新医改的重要内容。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以医联体建设推动分级诊疗、优质资源灵活调用,是市一医院积极规范诊疗工作流程,走出健康惠民、实策惠民的关键一招,也是强健基层卫生服务的有力推手。
上下联动,让患者得到更准确的诊治。今年60岁的宋女士因左下肢肿胀导致行走困难,在乡镇卫生院首诊,医生考虑其静脉栓塞病情复杂,安排患者马上通过医联体直通车上转市一医院。医联办综合服务部接到消息立即安排工作人员进行对接:胸心血管外科门诊、急诊、B超室等相关科室在不影响其他患者就医检查的情况下,开通绿色就诊通道,在服务部工作人员全程陪同患者顺利完成挂号、就诊、检查等流程后,入住市一医院胸心血管外科病区,患者及家属对医院和医护人员细致周到的服务表示感谢。
“如果医联体成员单位的医生判断患者需要上转到市一医院,首先将患者情况与我们的专科医生进行沟通,并预留床位,患者不需要到医院联系挂号和住院,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还可为他们下转回当地。”市一医院医联体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上下转诊患者的过程中,患者在两边医院的就诊记录、检查结果和用药情况等,双方皆可实现共享,使医生能够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
以医联体之“通”,解群众看病之“痛”。市一医院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制定双向转诊管理制度,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对上转患者采用“一对一”服务模式,优先预约就诊、检查、住院等,对下转患者进行密切跟踪服务。市一医院还成立了医联体转运中心,开通医联体直通车,负责运送病情平稳的双向转诊患者,保证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目前已形成上下联动模式,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连续性的服务,让患者最大化受益。据统计,2021年医联体各成员单位(含医疗集团)累计上转患者3994人次(其中集团成员单位上转患者2829人次),上转患者中含危急重症患者3151名。为转诊患者提供预约服务942人次,床边随访转诊患者3537人次。运送检验标本10855管,病理标本897份,专家110人次,报告及文件1333份,耗材87批,药品75批,其他物品880批次。
联心——扛起基层公卫建设重任 携手筑牢健康防线
随着对优质医疗资源下延的大力推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扩大医联体远程心电诊断信息平台应用建设,市一医院积极与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远程心电诊断合作。
“您有一份新的报告,请注意查收!”在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远程心电诊断中心,随着一声提示音的响起,中心接收到来自南宁中南医院的一份求诊报告,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医生迅速在电脑前查看传输过来的心电图像,经过仔细查看分析,一份诊断结果报告单回传至南宁中南医院医生的手中,在给予相关诊断和处理指导的同时,建议患者进行相关救治后转上级医院治疗。不到5分钟,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在医疗救治体系中搭建起一条空中绿色生命信息通道,为基层心脏急危重症患者的成功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
开展远程心电诊断合作是实现“互联网+医疗健康”总体布局的重要步骤,也是促进医改及推动医联体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举措。市一医院持续加强医联体远程心电诊断合作建设,切实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高技术水平,与基层群众心“联”心,为其提供更便捷、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2021年11月19日,由市一医院医联办主办的首届医联体“用心守护”心电沙龙研讨会召开,“线上+线下”4500余人参会,影响范围包括广西区内、海南、广东中山等地区。12月17日,市一医院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强制隔离戒毒所举行医联体远程心电诊断、消毒供应合作签约仪式,打破体制壁垒,扩大远程医疗协作网。
据统计,2021年市一医院与26家远程心电诊断合作单位开展远程心电诊断134415例,与19家远程影像诊断合作单位开展远程影像诊断24077例(不含与卫健委系统4家合作机构开展的34例次)。其中,与17家集团成员单位开展远程心电诊断106199例次;与9家集团成员单位开展远程影像诊断21235例次。
为切实提高医联体成员单位的诊疗水平,市一医院不仅派出专家“走下去”,还把各成员单位的人员“请上来”,开展各种培训、参观活动,并组织各成员单位赴上林县、武鸣区“取经”,指导成员单位在当地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
面对医改的发展之路,由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牵头的医联体以实践探索路径,走区域内医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共同发展之路,交出了一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民生答卷”。
本报记者李静 通讯员斯乐
【来源:南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