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曾经绕过创新药两大弱点。
积累式创新,过往可为现在赋能,技术演进有连续性,器械企业研发费用率5%为及格线,创新药企需超越10%。
集中式创新,竞争格局相对固化,领先者壁垒森严,强者恒强,几乎不会有落后风险。
考虑到复购率,耗材类企业又优于设备类企业。
但是,集采使完美逻辑面临挑战。
创新药不会集采,经历的是医保谈判控费,仿制药被集采打掉的是大品种,而器械却可能在集采中沦陷整个赛道。
集采的本意是挤掉中间商水分,而不是打压实体经济的发展。器械种类涵盖面广阔,很大一部分不会集采,消费医疗属于自费,设备类纳入阳光采购,与医保局无关。
当前时点对于药械板块,不应更加悲观。抱团拥挤度不断消化,基金对医药的持仓占比处于十年低位,很难再低,同时医药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以医疗器械指数为例,最新估值不到25倍,已回落到历史中枢以下。随着板块风险释放接近尾声,情绪上虽然还没有完全反转,但从绝对价值上看,这个位置值得中长期布局了。
普通投资者可优先考虑行业指数基金,比如A股规模最大的医疗器械ETF(159883),场外基民也可以通过联接基金(A:013415;C:013416)进行定投申购。
医疗器械 ETF及其联接基金追踪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其成分股经过持续回调,依然有13只股价在百元以上,门槛相对较高。而医疗器械ETF开通证券账户即可进行高效交易,且一手仅需70元出头,免交印花税,是左侧布局医疗器械行业的投资利器。
今天分析几家关注度最高的医疗器械小龙头。
当前医疗器械估值水平处于低位
弈瑞科技与集采无关,多场景数字化X线探测器龙头,横跨齿科、动力电池两大热门赛道。
2021年营业收入11.87亿元,同比增加51.43%,净利润4.83亿元,同比增加117.12%。其中Q4净利润1.567亿元,环比增长35%,成长性非常犀利。积极开拓全球市场,成功实现多个战略大客户的导入和量产,同时医疗、工业新产品的销售保持快速增长,动态探测器产品的销售占比进一步提升。2021年Q3存货及合同负债3.13亿元及0.5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85.9%和301.6%,在手订单支撑高成长。
弈瑞科技位处医疗影像上游,是全球少数几家同时掌握非晶硅、IGZO、CMOS和柔性基板四大传感器技术,并具备量产能力的X线探测器公司,在国内细分市场中始终排名第一,2017-2019年,公司在全球医疗和宠物医疗X线探测器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分别为8.09%、9.86%及12.91%。打入国内国外优质客户供应链,全球十大医学影像公司中有5家是其客户,国内DR设备排名前十的企业中有8家是其客户。布局核心部件高压发生器、闪烁体,可能通过外延并购向上游领域拓展,致力于实现核心原料国产化和自主可控。
预计到2023年,国内X射线影像设备市场规模达到18.14亿美元,口腔CBCT增量空间在80亿元左右。公司通过多年研发布局口内探测器相关技术,开发可用于口腔三合一CBCT系统的探测器及数字口内成像探测器,进入放量期。
在新能源领域也有布局,工业X光检测设备可在不可拆卸的情况下检查电池内部结构,与可见光一起实现产品质量保证,在批量交付方面发挥正面协同作用。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检测需求增加,弈瑞科技间接同宁德时代合作,工业X光检测设备进入放量期,2021年上半年收入5000万到1亿元,其中电池收入占比一半左右。
高端医学影像设备远离集采,迎来国产替代拐点。
美的入主,使万东医疗的版图扩张更具战略性,带来估值提升,接下来是两个催化剂,一是业绩自证,产品销售结构调整能否体现为利润改善,二是作为美的医疗平台的想象力,注入医疗资产和横向拓展新赛道的可能性。
春节前,万东医疗开天i_Vision1.5T无液氦磁共振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医疗器械注册证,意味着100%无液氦时代来临。
全球首款无液氦磁共振由飞利浦推出,2020年6月在中国上市,属于卡脖子技术。
市场上1.5T以上的磁共振采用低温超导磁体,需要将磁体浸入1500-2000l液氦中,以保证磁体处于稳定的超导状态。 液氦在中国是稀缺资源,几乎100%依赖进口。
万东医疗推出的无液氦磁共振,可降低设备的安装难度,因为不需要液氦,也就无需失超管,最重要的是避免机器的失超现象,不需要补充液氦,大幅降低运维成本。以往失超后需要补1000-1500L液氦,费用40万-60万元。更换爆破膜,除冰,加液氦,励磁,停机一周,医院大约少收入36万元。
飞利浦Ingenia Ambition只需7升液氦,而万东医疗开天i_Vision1.5T做到100%不用液氦。
美的收购万东医疗带来的改变,不仅是医疗研发力量的增强,注资成立医疗研究院,美的中央研究院成立医疗器械研究所,美的AI创新中心涉足医疗前沿技术,而且赋能万东医疗商业化,本次对无液氦磁共振采用了消费级的推广方式,比如颠覆性创研FREE-cool超低温传导技术,融合高效低温介质、超高真空、超绝热技术,航天级碳纤维悬挂黑科技,使超导磁共振的“氦气焦虑”成为历史。
开立医疗2021年净利润中值2.3亿元,其中Q4净利润中值0.91亿元,好于预期。计提商誉减值准备对净利润影响预计为1500–3000万元,预计后续计提金额较少,业绩受限因素解除。机构预计今年净利润均值2.9亿元,对应当前估值44倍。
内外逻辑共振,开立医疗可望保持稳定增长。
第一,内镜是少有受益于政策的医疗器械。2021年下半年以来,多地在软镜设备采购上重点支持国产品牌,进口品牌经销商也积极寻求跟国产企业的合作,国产替代加速。三级医院在开立医疗超声和内镜业务的收入占比均达到25-30%。今年1月起,公司可以重新参与军委招标,为业务增长带来增量。
第二,销售短板问题基本解决。建立高效率的营销网络,从依托自有销售人员转变为通过经销商、渠道商推动销售。建立多层次的营销架构,超声产线和内镜产线专项负责三、二级医院客户,新组建综合产线专项负责基层医疗和非公医疗。
第三,高端产品排队上市。2021H1内窥镜相关产品有超过10项处于NMPA注册申请状态,2019到2021Q3公司研发费用率20.3%、20.4%和20.5%,迎来收获期。具有光学放大功能的肠镜、胃镜接连获批,光学放大功能是国产和进口产品的差距之一,在消化道癌早筛上优势。超细结肠镜、带有刚度可调精确传导功能的肠镜于1月27日获批,后者为国产首条硬度可调内窥镜,实现核心技术突破。预计十二指肠镜在今年底拿证,超声70平台在今年底在国内拿证,血管超声今年Q4在国内拿证,超声内镜今年底拿证。
与其让集采预期悬而未决,不如提前一次性消化压力,南微医学主动全面拥抱集采,可谓置之死地而后生。
先前市场预期南微医学只是部分产品涉及集采,但南京集采却覆盖南微医学全系列产品。
南京市医保局组织南京地区医疗机构联盟与企业开展整体性价格谈判,南微医学消化介入、呼吸介入 2 类 176 个医用耗材(含同一产品不同型号规格)整体降价36.29%,成功入选,未伤及出厂价格。除了已在南京医保目录内的止血夹、活检钳等 27 个产品外,公司 ERCP、ESD 刀等另外 20 多个产品将全部进入南京医保目录,实现全产品医保覆盖。
市场关切的重点是全系列产品进入集采,而不是未伤及出厂价格,南京医保局开明,不等于安徽医保局、四川医保局、广东医保局也开明。集采可以不管具体企业的死活,但不应伤害到产业的长远发展。南微医学短期承压,但作为国产器械突围的典范,未来仍然能够保持一定增速。
第一,南微医学以内镜耗材为突破口开启国际化,海外收入占比接近40%,还有提升空间。覆盖85个以上国家和地区,在美国进入1000多家门诊手术中心、200多家医院,并销往梅奥诊所、西达赛奈医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在美国、欧洲依托全资子公司 MTU、MTE 设立直销团队,可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今年进一步扩充美国产品线,一次性胆道镜、支气管镜、脑部灌洗系统等可视化产品有望取得注册证,继续加快 ESD和 ERCP注册。
第二,内镜诊疗器械、肿瘤消融、EOCT三大技术平台发展后劲足。 可视化产品管线发力,一次性胆道镜获批上市,今年将带来6500万元左右收入,长期将成为近10亿量级产品,一次性使用可视化支气管镜今年下半年开始销售。肿瘤消融类产品穿刺活检针及同轴针正国内上市推广中,肿瘤消融技术在肝癌治疗领域已成为主流医疗方法之一,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广。因为全系列产品有集采预期,南微医学估值应比迈瑞医疗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