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疗器械展会http://www.chinaylqxexpo.com
■“在买微型核磁之前,我们当地颅内血肿的病人没法进行确诊检查,查不出具体病因,根据经验治疗几天就回家了。”在赵阳看来,想给基层的老百姓服务好,必须得有更好的设备去支撑,尤其是基本影像诊断及急救设备,对于附近的居民来说,很多时候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购买该院第一台DR前,赵阳和卫生院的另一名负责人一同去了附近的地市,连续一周的时间里,他们每天都到市医院“报到”,观察设备的使用情况。赵阳对第一次看到DR扫出来的胸片的情景至今印象深刻,“膈肌、双侧肋膈角、两肺的纹理都非常清楚,病灶浸润一眼就能看出来,看到片子那么清晰,我们真是打心眼里激动!”
■“缺人才缺技术”,在赵阳看来,这是卫生院短期之内没法打破的一种困局。“尽管设备的引进大大加强了基层医院的硬实力,但在软实力上,卫生院仍然力不从心。”赵阳向记者提到,以CT这样的高端大型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为例,一般设备送来时,工程师完成安装后会简单地对医院的工作人员进行使用须知培训,但仅仅会操作设备还是远远不够的。
“2018年彩超更换成了四维彩超,2021年又增加了微型核磁、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2022年又新添了麻醉呼吸机、动态血压检测仪、清创机。”谈及近些年来乡镇卫生院的新物件,河北省某乡镇卫生院院长赵阳(化名)难掩激动,他告诉健康时报记者,设备跟上了,服务基层患者的底气也更足了。
9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以专项再贷款与财政贴息配套支持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此次中央贴息贷款总体规模为1.7万亿元,预计将有2000亿资金流入医疗设备,被认为这也吹响医疗器械设备新基建的“集结号”。
如此一来,医疗器械行业迎来采购高峰期。截至11月3日,健康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已有超10家医院发布了医疗设备贴息贷款招标公告。
6月15日,在浙江省仙居县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在调试生产线上的一套医学实验室设备。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超声、DR、核磁……走进基层医院
2021年5月,赵阳所在的乡镇卫生院最新采购的微型核磁迎来首批患者,70岁的老李是其中之一。
“头晕得很,已经好多天了,家里人实在不放心,让我来医院瞧瞧。”老李回忆,年纪大了,腿脚也没那么方便,一个月前摔了一跤磕到了头,当时就起了个包,但他没放在心上。
在检查过程中,医生发现老李的情况似乎并不是脑动脉供血不足这么简单,在医生的建议下,老李进行了核磁检查。结果出来后,老李倒抽了一口气,精准的诊断帮他“捡回了一条命”。医生告诉他,“片子显示脑袋里有一个很大的血肿,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并作好随时手术的准备。”
“在买微型核磁之前,我们当地颅内血肿的病人没法进行确诊检查,查不出具体病因,根据经验治疗几天就回家了。”在赵阳看来,想给基层的老百姓服务好,必须得有更好的设备去支撑,尤其是基本影像诊断及急救设备,对于附近的居民来说,很多时候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在赵阳的记忆中,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乡镇卫生院的业务一直在萎缩,设备陈旧老化、业务人员流失,来看病的人越来越少……在当时,没有大型检查设备、没有好医生是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的两个难题。
赵阳当上卫生院的院长后,想做出些改变。“2016年底,在政策的支持下,我们卫生院做了一个重大决定:替换掉老旧的 X光机,采购一台DR(数字X射线摄影系统)。”赵阳告诉健康时报记者,为了选到心仪的设备,卫生院下了好大的功夫,先是从海量的国产医疗器械品牌中选出几家,然后对比各机型的性价比以及与卫生院的适配度,接着去实地考察、与经销商谈判、走招标和许可审批流程,最后才是设备落地。
购买该院第一台DR前,赵阳和卫生院的另一名负责人一同去了附近的地市,连续一周的时间里,他们每天都到市医院“报到”,观察设备的使用情况。赵阳对第一次看到DR扫出来的胸片的情景至今印象深刻,“膈肌、双侧肋膈角、两肺的纹理都非常清楚,病灶浸润一眼就能看出来,看到片子那么清晰,我们真是打心眼里激动!”
相似的改变正在全国范围的县域内发生。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基层处处长刘德诚告诉健康时报记者,为了提升基层诊疗水平和救治能力,2016年以来,自治区支持基层医疗机构陆续配备了DR、彩超、血气分析仪、心电记录仪、救护车等设备,近两年,部分条件好的乡镇卫生院还配备了CT,通过远程传输系统,实现了基层拍片,县级诊断。
“拍个片子再也不用大费周折去市里,在自己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级医院的服务,获得感不一样啊。”这是最近两年,当地患者向刘德诚感慨最多的一句话。
10月6日,河南省某基层医院,医生正在为癌症患者进行无创放射治疗。受访者供图
有设备却没人才,乡镇卫生院仍有顾虑
中核安科锐CEO易仲伟亲身见证了发生在基层医疗机构放疗科室的显著变化。“前段时间我们到云南调研,了解到当地部分基层医院已经提交了购买我们的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刀)产品的需求。但在2018年以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易仲伟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作为高端的定向放射治疗设备,TOMO刀在2018年以前被归为“甲类大型医疗设备”管理,需要由国家卫计委审批,这也意味着,只有那些非常有资质的医院才能申请购买;而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18年)》里,定向放疗设备由甲类归为了乙类,审批权限进一步下放到了省级。
记者根据2015-2020年间发布的《全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统计发现,截至2019年底,全国基层医疗机构万元以上的设备达到888800台,相较于2014年,绝对数量增加了35万余台。这其中,就包括了不少原先对于基层医院而言遥不可及的高端大型医疗设备。
但与此同时,另一个难题正在被进一步凸显。云南当地一位基层医疗机构的院长亲口告诉易仲伟,“政府给我们松了绑,连放疗设备也能采购了,现在又刚好遇上了贴息贷款政策下发的当口,前两天地方银行来电话说可以主动提供贴息贷款。这是一件好事儿啊!但想归想,医院缺人缺技术,担心设备买回来了也可能被闲置。”
北京协和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放射治疗设备与技术分会会长张福泉对此也有深刻的感触,他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此前国家卫健委委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放疗专科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放疗专科人才的队伍缺口将近11000人,而这一缺口在基层被进一步放大,越往中西部的基层去,放疗专科的医生越欠缺。
“缺人才缺技术”,在赵阳看来,这是卫生院短期之内没法打破的一种困局。“尽管设备的引进大大加强了基层医院的硬实力,但在软实力上,卫生院仍然力不从心。”赵阳向记者提到,以CT这样的高端大型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为例,一般设备送来时,工程师完成安装后会简单地对医院的工作人员进行使用须知培训,但仅仅会操作设备还是远远不够的。
“会操作设备的人员我们这里倒是有几个,但他们不能看片子、出诊断必须得影像专业执业医师才能干,我们这种规模的卫生院根本没有这种人才,短期之内也培养不来这样的人才,目前只能是借助医共体和远程诊疗的政策协助诊断。”赵阳颇感无奈,他告诉记者,有的卫生院将设备买回来后因人才流失又只能闲置落灰的情况,并不少见,“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因为即使有政策的倾斜,采购大型的医疗设备仍是一笔很大的基础设施成本的投入。”
基层医疗发展的春天正在到来
“在‘医疗新基建’的大方向下,基层医疗的现状已经有了改观,但要真正满足基层患者的需求,光投放设备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医疗新基建的落地一定要有符合中国实际的一套方案。”大医集团董事长刘海峰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在刘海峰看来,医疗新基建在基层,是要重建一条高铁的线路,而不是在原来的火车道上跑。
“医疗设备下沉基层不能单纯复刻三甲医院的经验,而需要充分考虑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从技术的角度,可以考虑基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重建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基层的使用者可以像使用智能手机一样使用仪器设备,从根本上解决临床技术人员短缺及临床技能不足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正在努力的业务方向之一。”刘海峰向记者透露,目前,大医已经将这个平台蓝图照进现实。
东软医疗CEO武少杰也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基层的实际使用情况对我国医疗设备生产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做好做尖硬件设备,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基层的掣肘,提供配套的解决方案。
“我们正在尝试搭建一个医学影像云平台,能够连接所有的影像设备,同时集合医院和专家资源,一台CT机的片子出来之后第一时间回传到平台,不管是在隔壁还是在1000公里之外,专家都可以在线帮助基层医院进行远程诊断。”武少杰认为,这是一个双赢的模式,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方便患者,还能逐步通过远程带教的方式,帮助基层医院提高其救治能力和救治水平。
不过,无论是购置一套设备,还是搭建一个平台,要使得这个系统高效地运作起来,“人”都是绕不开的关键一环。多位受访人士均在采访中提到,目前由行业、企业主导的基层医生培训项目正在多地进行时,且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仍然需要从政策层面进行统筹规划,出台全盘的长期的培养计划,为医疗新基建的落地培养/储备更多的放射科、影像学等人才。”
无论如何,在赵阳眼里,他在乡镇卫生院工作了二十多年,如今真切地感受到了基层医疗发展的春天正在到来。“好事儿一件接一件地发生,下半年赶上财政贴息的利好,我们正打算买一台胃镜。”在他眼里,患者需要的,乡镇卫生院正在一步一步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