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至20日,第十二届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大会(Device China2023)在苏州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院长杨广中等聚集苏州,共论国产医疗器械的创新之路。
葛均波指出,我国医疗器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创新能力还不足,在中低端的产品上实现了部分国产化,在高端产品上仿制的多、原创的少。
如何激发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创新潜力?葛均波强调,创新一定是来自于临床一线的医生,医生是创新理念的来源,医生是创新发展的主体。“然而医生尚缺乏创新的合作环境,所以我们发起了医生创新俱乐部,号召医生从医疗器械研发的源头就参与进来。”
“未来,中国的医疗器械市场非常大,我们经历了从模仿到改进到创新,我个人认为,只要我们的机制建好以后,未来可以成为世界一流的医疗器械创新平台。”葛均波表示。
中国的原创技术如何运用在生物传感与治疗方面?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王中林在会上做了题目“基于纳米发电机的微纳能源与传感技术在健康医疗中的应用”的主旨报告,分享原创技术在健康医疗、康复医疗中的应用。
科技创新如何转化为医疗服务?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松林以“光学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为主题进行线上分享。他在报告中指出,这些成果不仅颠覆了学术认知,还创造出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合作前景,并将造福人类脑肿瘤、肾结石等疾病的检测与治疗。
巨大的潜在市场催生了不断涌现的医疗机器人玩家。据预测,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于2030年时突破580亿元。但这并不代表国产手术机器人能够直接“躺赢”。“今后的手术机器人,它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怎么样结合我们国内的临床优势,做出一些引领性的发展,这是大家需要思考的。”杨广中的现场提问引起与会者深思。
杨广中指出,经过40年的发展,手术机器人在医学领域大放异彩。“目前,手术机器人产业的机遇在哪里?一是提高手术机器人自动化程度;二是在复杂手术中利用机器人导航;三、针对微米级手术可与影像技术有机结合。”他分析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什么会成功?为什么在临床上有这么好的口碑?不光在技术方面,在临床拓展方面,在培训等各方面的布局是值得我们学习。
大会荣誉主席是杨广中在本届大会上的另一个身份,他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生物医疗产业是确保人民健康的关键产业,也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焦点。而医疗器械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当前中国医疗器械产业迎来最活跃、最快速发展的创新时代,实现中国医疗器械国产化替代,推动国产医疗器械创新进入快车道,需要产业链上的每一环以充分的创新意识和真正的长期主义砥砺奋斗。
据介绍,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大会是国内关注医疗器械产业创新与发展的高端会议,自2011年首次举办,今年已是第十二届。本届大会由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主办。大会以“破界与创新——国产医疗器械的复苏与重塑”为主题,聚焦医疗设备、高值耗材、体外诊断、数字医疗、健康管理等领域,举办1场主论坛、16场专业分论坛、112个主题报告。